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八五章 商铺加农户(2 / 2)


林昭道:“你还不知道,正旦之前,我派人送汴京送了几套过去。是送入皇宫的,进献给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官家的礼物,相信他们体验过之后,会很喜欢的。”

“表哥高明啊,皇宫里喜欢,民间传开只是时间问题!”顾月伦如今在经商方面也越发的有见识了。

“那是自然,让皇太后给我们打广告去吧,保准明年汴京城里棉被畅销!而且不止如此,棉花是个好东西,在整个大宋朝推广种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这些唯有皇帝才能办到,现在就先让知道棉花的好处,将来一切都好说。”林昭笑道:“所以我们今年要广种棉花!”

“可是我们事先准备的土地有限,去年精力有限,当时没想到这么多,怕是种植不了多少……”孟若颖不免忧心忡忡,有些事情也在意料之外,去岁他被粮食的事情弄的筋疲力尽,哪里还能够顾及的那样周全!

“没事,不打紧!”林昭笑道:“我有个新想法,而且不只是商业这么简单,还要与政务联系……”

“呃,商业与政务……”孟若颖与顾月伦都有些懵了,不知道林昭又有什么新奇的想法!

~~~~~~~~~~~~~~~~~~~~~~~~~~~~~~~

钱塘县申请青苗钱的人不是很多,不过还是有一小部分人觉得,青苗钱对他很是必要。可是当他们申请时候,才发现有些难度。

因为很少有上等户愿意担保,面对这些资产本就微薄,还款能力弱的百姓,常平仓怎么敢轻易将粮食借给他们?到时候借了不还该怎么办呢?青苗法的又一个弊端暴露出来。

青苗钱的存在实际上是替代了民间的高利借贷,老百姓依旧在受剥削,对象没变,但是剥削者从大地主变成了国家。

如果是百姓借地主的钱财不能按时归还,土地就会大地图占有,农民只能租重地主的土地。由自耕农转化为佃农,要知道自耕农是封建王朝主要的纳税群体。所以这种土地兼并的结果,导致最终的结果会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下降,这是一个根本矛盾。

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很重要一个目的,就是想要用国家代替大地主的作用,从而抑制兼并。可是在有些问题上,难处也就随即出现了。

要是老百姓还不上借款和利息,该当如何呢?向大地主一样,去将老百姓的田产没收?可是如此一来,自耕农破产与减少的事实并未改变。

于是乎他们想出来保人,可是真正的上等户是不需要青苗钱的,不愿意担保。于是乎很凌乱的局面就出现了,想要借款之人借不到,不需要的人却被强迫来借。

很多的上等户本来很富裕,就是因为被强行拉来成为保人,因为其他人无法还款而不断造成损失。最终逐渐变得贫穷,甚至是破产!对这些上等户而言,完全就是无妄之灾。

王安石的变法的效果很好,国朝的财政收入逐步上升,似乎效果不错。可是在扭曲的执行下,未尝不是一种本末倒置,竭泽而渔。

贫户是否因为青苗钱渡过难关而富裕起来不得而知,但是显而易见,上等户因此无故破产的比比皆是。穷人没有富起来,富人却变得更穷了,其中很大一部分钱进入了国库。

这也是王安石与司马光争执许久,王雱问过林昭的问题,到底是藏富于民还是藏富于国?总而言之,一切变得有些怪怪的,总感觉有些不自然了。

而这种变化现在已经开始了,其他的州县已经很常见。因为钱塘县,林县令并没有用强制手段推行青苗钱,所以暂时并未出现严重状况。

既然上等户是纳税的主题,那为什么还要因此而破坏他的存在呢?这种舍本逐末,自毁长城的事情,林昭不愿意做!

于是决定,在担保人这件事情上,另寻他途径。

钱塘县确实有那么一些已经揭不开锅的百姓了,比如陈三一家,他们眼巴巴地等待着青苗钱的到来,可是因为担保的问题,迟迟无法落实。他们已经等得有些着急了,生活已经快要无以为继。

可是担保人的问题该怎么办呢?县令老爷为什么不为自己找担保人呢?从富阳县的亲戚家得到消息,那边只要有人借青苗前钱,担保的问题根本不用操心,任何的手续都已经能够办妥,保准不会出问题。官府都已经给办妥了,可是到了钱塘县,这事怎么变了呢?

为何迟迟不见动静啊!陈三甚至想要去县衙门口敲大鼓,亲自进去问问县令老爷。最终在家人的劝阻下,才放弃了这个想法。

可是总不能这样一直等着吧?总该给个办法才是!陈三真的有些着急了,想要尽快拿到青苗钱。至于如何还款,他似乎根本没有想过,下意识地则想到还有担保人……

就在此时,一行人进入他们所在的村庄。从服饰与队伍规模大抵可以判断,应该是官府中人没错。

陈三很是兴奋,青苗钱要发了吗?

可是事实让他失望了,很快他们便发现,县令老爷带来的并非青苗钱,而是一种叫做上商铺加农户的模式……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