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一百八十四章 水镜书院(2 / 2)

“……圣上恕罪,老朽人单力薄,恐怕担任不了什么重任。”

“哎~先生多虑了。朕并非是想请先生出山辅政,而是想要请先生出任荆襄书院院正一职。先生在荆襄一带德高望重,是担任院正的不二人选。”

“……圣上,敢问这荆襄书院是何人所建?”司马徽好奇的问道。

“哦,远在天边,近在人前,正是朕出资修建。不仅仅是荆襄书院,兖豫二州的颍川书院也是朕出资让人修建。颍川书院的院正已经有了人选,眼下就只有荆襄书院的院正还没着落。”

“……不知颍川书院的院正是何人?”

“说起来此人与先生倒也相识,是荀文若的族叔荀爽。”

“……不知圣上为何兴建此书院?”司马徽又问道。

“呃……这个就事涉朝廷施政了,先生若是答应出任,那朕倒不会隐瞒,可若是先生不愿意,还请莫怪朕不据实相告。”

刘协这么一说,司马徽的好奇心顿时就被勾起来了。权衡了一下利害,觉得反正都是教书育人,只不过担任院正以后需要操心的地方更多而已。

得到司马徽的答应,刘协倒也是个守信之人,主要还是他相信司马徽的为人,而且既然是担任院正,但就是跟自己一条船上的人,若是有所隐瞒,反倒不利于自己的计划。

“司马先生,你可知在朕的治下,有多少人读书识字?”

“呃……老朽不知。”

“先生不知道没关系,朕可以告诉你,但太学一处,就有学子二千一百四十七人,而在各郡县当中,完成县学的人已经超过三万,完成村学的人则多达十万,而这些只是在学堂中毕业的人数,若是加上那些能够识文断字的人,人数就更多了。”

“……圣上是如何做到的?”司马徽有些吃惊的看着刘协问道。别看在后世几乎所有人都识字,但在古代,读书是许多人的奢望。其中知识传播载体的落后,是最大的原因。而刘协在局势缓和了一点之后,首先办的事情就是集中人力改良了蔡候纸由造价昂贵的奢侈品变成了造价低廉的日用品。

有了书写方便的纸张,知识的传播也就变得容易了许多。而在马均、黄承彦等人根据刘协所提出的构想成功制作出印刷机以后,世家对知识的垄断也就此被打破。世家多保存着许多自古传下的孤本,这些书籍平时秘不示人,唯有本族受到重视的子弟才有机会观阅。

求学不易!人家收藏的孤本,凭什么平白给你看?但自从刘协推出了印刷机以及新的蔡候纸以后,读书变得容易了许多。刘协也不需要担心无书可印这个问题,蔡邕家中藏书据说多达四千卷,可惜董卓当初逃离洛阳时命人火烧洛阳,蔡邕的藏书也因此被毁。但蔡邕还活的好好的,他女儿蔡琰根据记忆能复写出四百多篇,而蔡邕这个当老子的更牛,在接受了刘协的委托以后,凭借惊人的记忆复写出了近两千卷藏书内容。再加上皇家原本的藏书以及刘协从郑玄、孔融那些大儒那里坑蒙拐骗来的书籍,也就有了可供人的大量书籍。

书多了,看书的人也就多了,由看书变得聪明的人也就逐渐增多。但刘协不希望那些变聪明的人由于出人头地无望而走上邪路。眼下朝廷选拔人才依旧还是过去那种举孝廉的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已经成了世家推荐自家子弟的私有物,但在官方却还没有被废止。刘协并不是不清楚举孝廉制度已经不适合当前的形势,而是在废止之前,被刘协看重的科举制尚不完善,冒然推出也只会遭到世家的集体反对。

但现在不同了,经过这些年的准备,刘协已经积累了大批读书人,这些人并非世家子弟,但又迫切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刘协此时推出科举制,即便有世家集体反对,刘协身边也会有无数人支持。

朝廷的位置向来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在没准备好之前,刘协还会担心世家因为科举制对自己采取罢工的方向来抗议。而现在,刘协有着充足的储备资源,你不干就让别人干,离了你地球照样转。有兵权在手,刘协才不怕世家在地方作乱,敢闹事就把你老窝铲平喽。

天时、地利、人和,刘协三样占尽,这才决定在不久的之后举办大汉朝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而在发现举行科举已经十拿九稳以后,刘协又开始考虑如何维持科举制不变这个问题。

想要保证科举一直办下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刘协一直不死。但人终归是要死的,刘协在时,相信无人敢反对科举,但刘协若是不在了,恐怕就会有人跳出来说三道四。刘协不希望有那一天,自然就要好生考虑。

想要让朝廷坚持科举,那就必须为科举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血,而在各地建立郡制的书院,就是刘协想出的办法。先前村学、县学已经逐渐建立,而等到郡学建立完成,一个基本完善的科举系统就算是建成了。

朝廷可以依靠科举彻底摆脱对世家的人才依赖,而世家想要维持自身的优势,就只能按照朝廷的规矩办。从此以后,科举取仕会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唯一途径,以往那种自荐或是靠人举荐的手段,朝廷一概不会认可。

“……圣上这是在掘世家的根啊。”司马徽听完刘协为他描述的“美好未来”,呆了好半晌才幽幽说道。

“司马先生,我只是想让这天下可以太平的久一点。”刘协闻言微笑道。

“难道圣上认为这天下会动乱的根源是出自世家?”司马徽皱眉问道。

“天下会乱,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以距离我们最近的黄巾之乱为例,那些黄巾贼在造反之前,可都是我大汉的百姓,可他们为何会反?”

“为何?”

“因为他们快饿死了。一个人在被饿死之前,为了求存,都会选择铤而走险。反抗或许还能有条活路,而不反抗就是生生被饿死。司马先生,若是换你,你会不会选择造反?”

不等司马徽回答,刘协就继续说道:“黄巾之乱,虽是张角发起,但若不是百姓被逼上了绝路,又怎么会引起如此大的规模?而黄巾之乱,只是动摇了我大汉的根基,真正让我大汉险些万劫不复的,却是那些依靠世家支持起家的各路诸侯。凭借平定黄巾之乱的功劳,这些人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俨然便是一个个小朝廷。袁家兄弟、曹操、孙策,哪一个不是如此?这些人相互攻伐,以致于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

“……圣上,可世家并不好对付吧?”

“先生说的是,世家的确不好对付,而且我也没打算消灭世家。”

“那圣上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司马徽不解的问道。

“为了天下太平,这是个大目标,需要慢慢来。而至于世家,那就要看他们是否愿意遵守朕立下的规矩了。世家的依仗有二,一是土地,二是对人才的垄断。朕鼓励经商,就意味着世家想要获取财富不会再将目光仅仅盯在土地上;朕推行科举,就可以保证朝廷在施政的时候不会被世家左右;朕独掌兵权,更是不想给世家任何拥兵自重的可能。世家需要压制,但朕并不打算消灭世家。因为世家同样也是我大汉子民,不过世家若是还想要如以往那样逍遥自在,那是不可能了,朕决不允许大汉出现能够威胁到天下安定的世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