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第88节(1 / 2)





  苏泽越是想越是觉得可行,他又想到了自己的“讲学”技能,如果在报纸上刊登自己的想法,这样算不算是讲学呢?能不能增加讲学的经验呢?

  这么一想,苏泽办报纸的心思更加强烈了!

  先去找个地方开了“印刷”技能,然后就可以回去制作活字了!

  苏泽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历史系的新闻社,当时新闻社为了整活儿,曾经按照古法,从制作活字开始复原活字印刷术,苏泽还记得一些活字制作过程。

  制作活字需要的是铅、锡和锑,这其中铅和锡应该很容易买到,就是这个锑要费点力气。

  锑在古代叫做连锡,这种矿物因为经常和锡矿伴生,一开始被误认为锡,会掺在金属制品和钱币中。

  制造铅弹也需要铅,下了课之后,苏泽爆发出惊人的行动力,首先找了南平城内的一家印刷铺子,果然学习到了“印刷”技能。

  【发现地点印刷坊,可以学习技能“印刷”,是否学习?】

  lv1的印刷技能虽然只有印刷术的基本知识,但是也帮着苏泽回忆起来大学社团制作活字的经历,他对于制作活字印刷机更有信心了。

  苏泽一连跑了几家铺子,终于凑齐了这几种材料。

  铅是在惠民药局买到的,这位黄提举曾经迷恋过外丹术,购买过一批铅用来炼丹,苏泽过来打听哪里可以买铅,黄提举半卖半送,将二十斤铅低价都给了苏泽。

  锡和连锡也没有费太大的周折,苏泽在一家锡器店中找齐了这两种材料。

  明代人喜欢用锡器盛酒,还认为锡有净化水的功效,惠民药局边上就有一家锡器店,苏泽很容易就买到十斤锡和一斤连锡。

  陈朝源三人疑惑的看着苏泽抱着一堆金属回来,也不知道他是受了什么刺激。

  苏泽紧接着对三人说道:“三位兄台,有件事要请你们帮忙。”

  三人疑惑的看着苏泽,老实的陈朝源立刻说道:“苏兄有请,无不从也。”

  苏泽笑着说道:“这事情不难,请三位兄台帮我‘拆字’就行了。”

  第109章 活字印刷的优势,人市

  拆字是从开蒙练习书法的基本功,如今苏泽在卫学给林良珺开蒙,就在讲拆字的方法。

  拆字,就是将字拆开,要制作活字,首先要统计各种偏旁。

  字的左边的称之为偏,右边的称之为旁,统计一本书中偏旁出现的频率,就是为了制作活字时候做数学统计,制作相应比例数量的活字。

  历史课本上活字印刷术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其实一直到了明代,依然没有大规模的使用。

  原因也很简单,一开始的活字是用泥活字,也就是用泥烧制的活字,这种活字的缺点很明显,就是容易坏,而且泥活字烧制的时间成本太高了,一炉下去能烧出几十个能用的活字就不错了。

  苏泽用的这种铅活字,是到了明末崇祯年间才开始在江南推广使用的,但是铅活字也有问题,那就是铅活字容易在印刷时候磨损变形,用上一段时间就会模糊不清。

  最接近现代人想象的活字印刷术,活字都是用铜来做的。

  不过铜可是铸钱的材料,可以知道用铜制作活字有多么费钱了,所以到了清代中后期一些质量比较好的活字印刷书籍,基本上都是官方的铜活字印刷的。

  不过苏泽不在乎!

  铅活字的字迹再不清楚,也要比海瑞那份小报上的雕版印刷清楚吧!

  真正的好的雕版印刷自然是字迹清晰的,官方雕版的书籍可以说是字迹清晰装帧精美。

  可是小报的雕版质量能有多好?半个月就要出版一次的东西,浅浅的刻上一点就好了,海瑞那份小报字迹模糊,错别字也很多,但是读者也不在乎啊!

  这东西又不是珍藏的书籍,能看清楚差不多得了!

  用铅活字印刷的小报,竞争对手就是这种小报,而使用铅活字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制作速度快啊!

  其实雕版印刷的质量并不比活字印刷差,雕版印刷还可以印刷图案,排版也更灵活,一些手艺好的雕版师傅排的版,和后世报纸一样图文并茂。

  活字印刷术的好处根本就不是印刷质量上!而是速度!

  一份四张版面的小报,需要四个雕版师傅一起做上几天,一旦出现失误还要重做,雕版完成之后发现有错别字也不能随便更改。

  但是一个熟练的印刷工,排一个版面的活字也只要一个时辰,而且活字排版之后随时可以更改。

  这就大大减少了印刷排版的时间,一个月两期的福州府小报,苏泽一周就能出一份!

  减少了雕版的师傅,也不需要每一版面都需要一份雕版,那么印刷成本就剩下油墨和纸张了。

  纸张也不需要太好的纸张,福州府小报的纸张也是最低等的泛黄陈纸,这东西价格低廉,城里书店就能买到。

  墨就是比较麻烦的地方了,印刷用的油墨和写字用的墨不同,需要掺杂亚麻仁油、松树脂得到的松节油精,与炭黑搅匀后,制作成不会晕染开可以快干的油墨。

  亚麻仁油倒是不好搞,但是苏泽又有了另外的想法。

  油墨需要快干不容易晕染,那桐油也许能用?

  长宁卫是海卫,朝廷每年也会向长宁卫运送桐油,而且苏泽穿越坠崖的那片后山上,也种植了大量的油桐树。

  桐树在东南地区本来就是广泛种植的东西,苏泽刚穿越的时候,就见过漫山的桐花开放盛景。

  而林良珺这些小孩子,也会在桐树结果的时候去山上捡桐树果实去榨油。

  如果桐油能用,松脂又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应该就能将印刷用的油墨捣鼓出来。

  四人忙了一夜,将从海瑞那边借的小报上的字全部都拆了出来,苏泽统计了各个偏旁出现的频率,做出了一个常用的字表出来。

  之所以要拆这个小报而不拆四书五经,是因为苏泽印刷这个小报,是为了在民间传播,如今文人都提倡文学要贴近生活,遣词用句也都是通俗易懂的。

  苏泽自然不可能拆四书五经这样高大上的经学文书,要拆的自然还是口语化的小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