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10章(2 / 2)


  “你书看得怎么样了?”药不是收拾到一半,忽然问道。

  “翻完了。”我简单地回答了三个字,避免提及学习效果。

  “你可得抓紧时间学,我的直觉告诉我,未来决胜的关键,很可能就在瓷器的专业知识上。”

  “虽然你这么说,可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人家老师傅一年摸几千件物件,几十年才敢说鉴定,我光看这些,跟人家怎么抗衡?”

  药不是眉头一皱,抬起胳膊,带着丝丝怒气:“许愿,这是一场战争。吊儿郎当的人,一定会失败。”

  我见他认真起来,懒得去捋虎须,连声说:“好吧好吧,我尽量抓紧时间看,行了吧?”药不是这才转身,继续装他的箱子。他的行李箱里,除了西装就是西装,唯一例外的是一件浅蓝色条纹的睡衣,对了,好像高兴早上才穿过。

  “哎,对了,你跟高兴到底怎么回事?”我的八卦心忽然开启了。

  药不是背对着我,动作停滞了一下,头也不回地答道:“我们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只能互相祝福顺利。”我啧了一声,觉得挺可惜,高兴是个好姑娘。

  “两个世界的人还睡一起?你再努力努力,说不定能追回来。”我说。

  药不是道:“这次咱们的对手是老朝奉,没必要把她卷进来。”

  “你就死鸭子嘴硬吧。”我揶揄了一句。不知为何,我的心里,突然没来由地想到了木户加奈。她归国之后,我们再没有联系。不知道她在日本,现在过得怎样。我下意识地朝窗外望去,外面夕阳如血,她的容貌我居然还记得清清楚楚。

  这次轮到药不是望着我,一脸怀疑:“你不会也打高兴的主意吧?”

  “想什么呢?!”我一口血差点喷出来。

  我们打点行装,直奔机场,马不停蹄地从北京连夜赶到杭州。这一路上什么波折也没有,真是一个好兆头。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天气,可比北京湿润多了。我一下飞机,顿时觉得鼻孔和喉咙一润,舒服极了。湿漉漉的小酥风一吹,浑身说不出的惬意。古人有诗云,“暖风熏得游人醉”,描摹得确实精准——真的是很容易就会醉。

  在古董行当的人眼里,杭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从唐至宋,从元明至清,这一带都以富庶繁荣而著称,促进了丰富精致的物质生活,是江南文化的代表。所以杭州这地方,是江南文化圈的古董总枢纽,以明、清时代世家大族的生活、文化用品居多。什么字画书匾、瓷章家具、佛像道宝、珠宝首饰,无不是精致细腻。若说品质达到宫廷级别的,可能不多,但平均水准要比其他地区高出太多——江南人会享受啊,要不正德、乾隆怎么动不动就下江南呢。

  有句话叫“金豫银陕米江南”。河南、陕西是古玩重镇,可称金、银;而江南的米虽然便宜,但不可或缺,走货量大,利润未必比前两者小。因此擅长经营的古董行家,这杭州是一定要来的。

  沈家搞明、清家具展,选择在杭州办博览会,再合适不过了。

  进到杭州市里,我问药不是:“该怎么打听博览会的举办地点?”药不是同情地看了我一眼,说:“这还用打听?你的思维还需要多多训练。”然后他走到旁边报摊,买了一份当日的《钱江晚报》,第四版上赫然有一大块广告:“故国余韵——明、清家具博览会兼珍品展”,地点在仓河下旁边的浙江展览馆,开展时间恰好是后天。

  药不是一抖报纸:“沈云琛办这个博览会,就是为了造势,肯定花大价钱在各个渠道宣传,唯恐别人不知道。若是咱们还需要特意去打听,那她的宣传策略就太失败了。”

  我承认他说的有道理,可又忍不住提醒道:“咱们俩的行踪,可是要严格保密。怎么在不惊动沈家的情况下接近罐子,你想过办法没有?”

  药不是纳闷地看着我:“这博览会对外开放,谁都能去。咱们买两张票,当普通参观者进去看不就得了?”

  我脸一红,决定不再讲话。

  我们耐心等了两天。开幕第一天不能去,人太多,而且有开幕典礼,沈家、药家的长辈肯定会出现,我们被认出来的概率比较高。第二天参观人数正常了,安保警惕性下降,我们活动的余地会相对大一点。

  我本打算趁着这难得的空闲时间,去杭州博物馆或者西湖去转悠一下。结果在药不是的瞪视下,我只得乖乖留在酒店里,继续攻读《玄瓷成鉴》。

  博览会开幕的新闻,我在电视上看了,规格还挺高。红旗招展,锣鼓喧天,杭州市的各级领导都去了,市长还特意做了讲话。沈云琛就站在旁边,双手不停鼓掌,神采意气风发。她是响应五脉商业化最积极的一个,也是最先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

  不过我跟着摄像机镜头扫了一圈,却没看到刘一鸣的身影。按说他是五脉之长,又是五脉商业化的幕后推手,这种重要场合应该出席才对。我想大概是年纪太大的缘故吧,那一代的老人,都在慢慢地淡出这个舞台,岁月不饶人。

  新闻只有短短二十几秒,我看完之后,恰好药不是回来,手里还拿着两件新买的中山装:一件浅灰色,一件藏蓝色。

  “明天我们穿着这两件去,不会被发现。”

  “好家伙,穿上这个,起码老上十岁。”我嘟囔了一句,挑中那件浅灰色的,“你要是再弄个软帽,咱俩就更像政工干部了。”

  话没说完,药不是从怀里掏出两顶灰土土的扁帽,我的脸色都变了。

  到了开幕第二天,我们俩一大早就来到浙江展览馆,等着排队入场。

  浙江展览馆模仿的是北京人民大会堂,砖石结构,有一个正厅、两个副厅,一共三层,结构对称、高大,前后南北有两个很大的广场,很有睥睨天下的气势。路上听司机说,这个馆是六十年代末年完工的,当时的名字特别长,叫做“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因为名字太长,杭州人一般都简称为万岁馆。

  这个展览馆最初的顶端,有一枚巨大的毛泽东的像章,像章后头是个钟楼。一到整点,钟楼就会播放《东方红》,所以有时候杭州人干脆叫它红太阳。改革开放之后,这个展览馆面向企业社会,经常成为省内省外的工业品、日用品展销会的场地,一九八九年还搞过一次古董珠宝展,轰动一时。我估计沈云琛的灵感,就是从这来的。

  此时排队的人特别多,市民们甭管懂不懂,都想来看个热闹。我们俩排在正门,前面是一个巨大的充气彩虹门,两侧都挂着好多五颜六色的氢气球,旁边是关系企业送的四十多个花篮。好多小孩高举着双手,哇哇直叫,跟过儿童节似的。展览馆的正面台基是八根大理石立柱,每一根柱子上都用彩绸缠起,柱间吊悬起纸扎的大红灯笼与横幅。

  九点半准时开馆,队伍缓缓向里面移动。入口通道处,搁着两尊仿制的青铜鼎。二十几位身穿深红旗袍的美女一字排开,旗袍都快开到大腿根儿了。检票时,美女会甜甜一笑,用小手拿起镀金小剪刀,在你票上轻轻一剪,然后柔声说:“先生,您这边走。”

  每一个进来的参观者,都感觉自己是贵宾待遇。沈云琛这次,在细节上可真是下了大功夫。

  展馆里面分成了几个区域,一个是展销区,一个是洽谈区,还有一个是展示区。展示区的面积最大,占据了展馆最中间的位置,所有真正的古董,都在这里头摆着。

  展出的物件大多是明清古家具。木器我不算太懂,但也能看出来着实有不少好东西。比如镇门的是一件黑漆嵌螺钿描金平脱双龙戏珠十屉柜,我记得这件是故宫馆藏的,全国就这么一件,也给拿来了。好多人围在周围,俯身看柜上的雕纹。还有一件铁梨木雕象纹翘头案,是王世襄先生的收藏,从上海博物馆里借来的,翘头和堵头浑然一体,居然是用一件独料做出来的,这份功夫可是不得了。

  沈家的能量,可是真不小。

  场馆为了搭配出古香古色的意境,这些家具的摆放不是简单地一字排列,而是以黑漆屏风隔成一条曲折的通道。参观者如身在迷宫,一眼看不到全局,只能沿着屏风前行,沿途经过一个个房间场景。

  房间的次序,也是依照过去大户人家的布局,前堂、正厅、书房、宴厅、后堂、卧室逐渐展开,里面按生活习惯摆放着不同款式家具,仿佛主人正在这里生活。展厅非常宽阔,虽然参观者很多,可一点儿也不显得拥挤。

  我们俩假意看了几件,开始东张西望地去找罐子。一路心不在焉地看过去,我们不知不觉走到展厅最深处。

  这里是一个单独的展示区域,三面用雕莲花格的黄杨木窗隔开。正中是一张独板围子罗汉榻,上面搁着张如意云头紫檀炕几,榻上还铺了一件碎花湖皱面儿的条褥、一条大迎枕。这是个见客的布置,而且见的还是亲近客人,可以直接上榻相谈。后头立着螺钿侍女执扇八扇屏。在榻前放着两件柚木嵌瓷心圆凳、两件荷叶高脚六足香几、一张五屏镜台,远处还放着一个包银斗橱与黄梨木小茶架子。

  为了增添效果,香几上摆着两尊博山炉,里面真的点起了熏香。香烟飘袅,缭绕之间透着世家大族的富贵之气。

  看得出,这是展厅最核心的一部分。整个布置雍容华贵,还特意用了顶灯垂照,更显得气度非凡。

  眼前摆出的这些家具,恐怕个个都有来历,只是我看不出其中玄机。唯一让我觉得奇怪的是,布展者把明、清两代的物件混杂在一起,整体看起来不那么协调。

  明代和清代的家具之间的风格差异挺明显。明式木器造型简约,典雅质朴,几乎没什么装饰,看起来清爽利落;清代家具厚雕重饰,有繁复之美,但比明式要臃肿浮华。

  两种家具摆在一起,正如瓷器里的雍正瓷和乾隆瓷,风格差异太大,连药不是都能看出不协调。真不知道沈家是怎么想的。

  当然,我们真正的注意力不在这,而是在罗汉榻和八扇屏之间的空隙。那里搁着一个青花大盖罐,高度和腹宽都差不多三十厘米。它的底部明显被垫高了很多,在这一堆紫檀木、黄花梨的家具中显得分外抢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