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9章(2 / 2)


  沈太后注视他须臾,将手中茶盏递给一旁舜华,依旧笑意温和,说道:“明日北朝使臣将入邺都,昨日哀家和太傅丞相等大臣商量过此事。如今皇帝仍躺在榻上,请来的大夫,就是那个剡郡云氏的小公子阿憬,说皇帝要在三日后才能醒。哀家想,明日怕是要由你这个兄长劳累一下,代弟弟之劳,出城去迎北朝使臣。”

  萧璋没有多话,只道:“儿臣领旨。”

  沈太后却在此刻叹了口气:“当初北朝来使求我朝公主为后,皇帝子嗣单薄,宗室里除了明妤,哀家想不出第二个可当一国之母的孩子。明妤是你的亲生女儿,要是在寻常人家,女儿出嫁自是父亲操持。这一年里哀家将她接入宫亲自教习,希望你不要怨母后剥夺了你们父女相聚的天伦之乐。”

  “儿臣不敢,”萧璋肃穆的容颜终于微有缓和,垂首道,“母后选中明妤,其实是她的福分。”

  “听你这般说,哀家便宽心了,”沈太后拂了拂衣袖,似是随口问道,“你去见过明妤了麽?”

  “还未。将嫁他国宗庙之女,不得诏,不敢见。”

  “你永远是这般恪守本分,”沈太后此话深远,想了想,又道,“北朝迎嫁的使者这次会在邺都停留半个月,为首的大臣是赵王司马徽和中尉裴伦。听说这位赵王生性勇猛好武,到时少不得让人陪他去清林苑狩猎尽兴,你素通武事,此事便由你安排。”

  “是。”

  “还有少卿,此次荆南之战着实扬名耀眼,大长我萧氏皇宗的志气,”沈太后笑道,“哀家已派加骑快马命他回来,等他一到邺都便擢郡王爵,封号豫章,明妤北上时便让他送嫁。你觉得如何?”

  萧璋有些踌躇:“少卿年方弱冠,如今就擢郡王爵怕是……”

  沈太后摇头,打断他:“少卿不负我萧家子嗣,他当得!”

  “是,多谢母后。”萧璋垂首,将暗藏的一分担忧隐入眼眸深处。

  两人再谈了片刻,在殿外雨声微小时,有内侍提声禀道:“太后,吴郡赵谐奉命入宫,已在前朝等候。”

  萧璋捧着茶盏的手不禁一颤,随即又镇定自如,将茶盏慢慢放下:“母后何时招阿恬回来的?”

  “那个犟人回朝,可不是哀家的本事,”沈太后看了眼舜华,笑声忽染上秋雨的寒,飘在殿间透着说不出的空荡冰凉,“好在朝中自是有人与他交情匪浅。”

  萧璋笑了笑,起身道:“母后,儿臣入宫还未来得及去文昭殿,想现在去看看陛下。”

  “去吧。”

  等萧璋退离殿中,沈太后靠在榻上捧起一卷竹简阅读,神情专注,似浑然忘记方才内侍通传的事。

  舜华不得不提醒道:“太后,赵谐还在前朝等候。”

  “让他等着罢。”沈太后语气悠然,慢条斯理地卷了卷手中书简。

  .

  前朝弘文殿外,白衣文士站姿如松柏挺拔,冷冷望着面前内侍:“敢问公公,太后究竟何时才肯宣见赵谐?”

  内侍屈于他凌人的傲气之下,亦很无奈,陪笑道:“请赵先生再等片刻。”

  赵谐重哼一声,风雨袭来,白衣卷飞。他抬头望了眼远处墨云下承庆宫飞扬的殿檐,寒石般的眸间微微起了一丝犹豫,但更多的,却是清傲之下难以压住的怒火,一甩衣袖,便要步下台阶离去。

  “阿恬,且慢。” 不妨走廊远处却传来这样的呼唤。

  正如二十多年前,在东宫太子学舍,年幼的自己喘着气拔腿快跑,跟随诸位意气风发的哥哥们身后,有时气力不足追不上,他负气想要转身时,哥哥们都是这般笑唤他:“阿恬,且慢!”

  赵谐在久远的回忆中回过头,见来人淡黄华衣,衮龙玄纹,甚美的面庞含带一抹夺人的峥嵘飞扬,不由怔住。

  一旁内侍忙跪地道:“奴拜见湘东王。”

  萧璋挥手让内侍退下,含笑望着赵谐,上下打量:“一别八年,阿恬别来无恙?”

  赵谐淡淡道:“甚好,不曾落得被人追杀的下场。”

  萧璋笑意僵住,面色有些发青。赵谐的目光如年少时一般,干净清透,不同的是,如今却多了分凌厉的寒芒,刺得他忍不住避开那缕锋锐,才可以苦笑出声:“你也怪我?”

  “不敢。赵谐一介士人,如何有胆子怪罪湘东王殿下?”赵谐随便揖了个手,“道不同不相为谋,告辞!”

  “慢着!”此声厉喝不再柔软,素来惯于统驭千军万马的湘东王气焰这时方显露无遗。

  赵谐却置若罔闻,径自离开。

  萧璋盯着他的背影冷笑:“世人所谓的佐治才子原来就是如此!你今日回宫是想再显摆一回你的狂傲?如此,你便走吧。也省得负了太傅和沈峥的苦心。不过这次走了,你就不要想着再回来!”

  赵谐脚下步伐猛地一滞,半边身子已淋在雨下。

  萧璋叹了口气,低声道:“既心存天下百姓,便拿出诚心对天下百姓!这次若非沈峥的大力举荐,太后因当年之事怕绝不会再次用你。历来有才干的人大多倨傲骄狂,放平时不会如何。但对你赵谐,对眼前的朝廷,却是水火不能相容。太傅当初在东宫学舍多年的教导,你难道连这些道理都不明白?”

  赵谐回头看着他,神情依然冷漠,目光却有些困惑。

  “只要你不离开,太后迟早会见你,”萧璋再次避开他的目光,微微一笑,“左仆射一职,原本就非阿恬你莫属。”

  赵谐望着眼前此人的笑容,纵是再熟悉不过的面庞,他却彻底疑惑于萧璋本来的面目――二十五年前,他手把手教导自己剑术毫无保留;十五年前,他可以拥护萧祯继位果敢忠诚;八年前,他却又追杀郗氏子嗣冷面无情;再如今,他又这番语重心长地劝说自己留在朝廷……

  往事纷纷,茫然中,连萧璋何时悄悄离去赵谐也不自知,只站在廊下默然思了良久,直到身旁突然有人笑唤他:“赵先生,太后于承庆宫宣见。”

  .

  “秋,八月丁丑,荆南殷桓率军五万踞朱堤,用军师毓尚水策,大将萧少卿横流破敌,取南州,退蜀夷。

  九月戊寅,吴郡赵谐受诏入朝,擢任散骑常侍、太常,代职尚书左仆射。九月辛巳,北朝赵王使邺都迎嫁,湘东王萧璋领群臣见使兴庆门。”

  ――《东纪三十一成皇帝永贞十二年》

  作者有话要说:

  ☆、夜宴三变,君心难测

  百年前,原统御九州的大晋王朝因外戚擅权之祸而遭倾覆,出于簪缨世家的萧氏与来自塞北乌桓胡族的司马氏于天下大乱中逐鹿而起,横扫群雄后,前者据江东,后者占中原,划天险怒江,各自立国。百年以来,两国君主皆有着一统天下、俯首四海九州的豪情,是以怒江长浪飞红,烽烟不消。直到十三年前,两国于怒江安风津一场大战旷日良久,几乎耗尽彼此国力,元气大伤之后,这才不得不握手言和。此后十三年,虽说盟约尚在,怒江流域却仍非风平浪静,偶尔一言不和,依旧锋芒交会。如此家国形势下,还能有今时这般南北和亲之举,实属百年难得的佳音,是以不管东朝、北朝,上至宫省群臣,下至平民百姓,都对此联姻看重有加。

  东朝永贞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湘东王萧璋巳时领百官候在兴庆门外,午时将北朝使团迎入景合门外国宾馆,一切安置妥当后,又马不停蹄进宫复命沈太后。